全国农技协基层科普组织交流观摩活动在云南安宁举办
来源:开云app 发布时间:2024-10-25 22:22:11
10月17-20日,全国农技协基层科普组织交流观摩活动暨2023年第六期农技协改革发展论坛在云南省安宁市举办。
中国农技协副理事长、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联盟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原副校长张建华表示,此次活动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号召,逐步推动科普工作的具体举措。中国农技协以“用科普讲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故事”为主线,在党建、组织、人才、品牌、自身建设五个方面重点发力,着力强化政治引领,推动农技协组织振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应加强政治引领,团结凝聚农业科学技术人才、健全农技协组织体系,提升组织动员和服务能力、育好用好乡土人才,助力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推进科技小院建设,服务科技经济深层次地融合,助力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服务农业强国建设。
云南省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尤兴光指出,云南省科协历来重视科普在实现创新发展上的重要基础性作用,聚焦农技协组织振兴,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带着农民富,目前全省农技协基层组织发展到2500多个,累计投入项目经费近700万元,进一步拓展服务平台助力“三农”工作,围绕地方需求开展特色科普惠农服务,推动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建设,为实施乡村振兴增动能。
随后,中国农技协秘书长助理、研究员刘雅丹,中国农技协监事长张晓军,中国农技协副秘书长、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联盟秘书长、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李晓林分别就《怎么样才能做好面向农村科普》、《振兴农技协组织》、《建设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进行专题报告。
活动期间,中国农技协公布了“2023-2027年度中国农技协科普教育基地”创建名单、“2023年全国科普日和中国农民丰收节农技协联合行动”优秀组织单位和优秀活动名单、“2023年农村科普作品征集活动”获奖名单,为相关单位、机构和个人颁发荣誉证书。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为认真落实《关于新时代逐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以及《中国科协关于新时代加强学会科普工作的意见》的工作要求,鼓励科普精品创作,讲好乡村振兴故事。中国农技协、光明网联合发起“2023年农村科普作品征集活动”。此次活动共评选出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0项、优秀奖20项、组织奖2项。
农技协作为连接党委政府和农民的桥梁纽带,是科协服务“三农”的重要抓手,也是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和科学普及的一线力量,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途中大有可为。(记者 武玥彤)
一项研究表明,自2001年以来,全球由森林火灾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了60%。相关研究10月17日发表于《科学》。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下称“规划”)。规划提出了中国有望取得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趋势。其中,在“宜居行星”主题中,太阳系考古、地外生命探寻等优先发展趋势备受关注。
免疫检查点阻断(ICB)是一种重要的癌症疗法,遗憾的是,该疗法应答率偏低——对少数产生应答的患者疗效显著,对大部分患者却难以奏效。因此,怎么样提高ICB治疗应答率成为癌症治疗的一个关键问题。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臧渡洋团队成功制备出地球上最“长寿”气泡,在声悬浮条件下气泡保持时间可达23分36秒,且在被直径0.8毫米的热铜针穿透时,悬浮气泡仍能保持不破裂。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理化所”)发布了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科研人员以地球玄武岩为原料模拟火星壤,并通过熔融拉丝技术,将其制备成连续模拟火星壤纤维。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未来人类有望就地取材,建设火星基地。相关研究论文于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交叉科学》。
10月23日是今年的霜降节气。有人会问,“霜降”的霜从哪里“降”?是像雨和雪一样从天上降下来吗?二十四节气中,霜降与白露、寒露等都反映了气温下降带来的变化,露和霜又有什么区别?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研究员詹海刚团队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研究员冯明等合作,首次从全球尺度上揭示了涡旋在驱动海洋次表层热浪/冷浪事件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涡旋会放大全球变暖对次表层极端温度的影响,加剧强热浪/冷浪的发生。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银线秒,就可以把青海的绿色能源输送到1500多公里之外的河南;一秒的输电量足够一个家庭使用两年……这就是神奇的特高压输电工程。
随着科幻氛围日渐浓厚,我国科幻创作队伍和读者队伍都在迅猛增长,科幻作家的创作热情高涨,中国必将成为科幻文学创作的热土。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规划部署了我国在空间科学研究领域拟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了解到,由该院孵化的中科永安(安徽)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新一代智能化环保型压缩空气泡沫高效灭火技术工程化研发项目,近日通过安徽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工程化研发项目验收。该技术通过优化泡沫生成与喷射系统,可应用于各类复杂火灾场景中高效灭火,尤其对锂电池灭火具有非常明显效果。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以下简称港城大)成功研发出新型器件结构,可大幅度的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效率,并简化生产工序、减少相关成本。研究显示,团队在改善二氧化锡层的氧空位缺陷后,器件的能源转化效率已超25%。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首个暗能量射电探测实验项目——天籁实验阵列,成功被平方公里阵(SKA)大射电天文台组织认证为SKA探路者项目,将为SKA提供新的科学探索机遇。
科研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科学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铸牢科技支撑力,要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我国建成了由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409个海岛站、120个高空气象观测站、2架高空大型无人机、546部天气雷达、9颗在轨风云气象卫星等组成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全球水经济委员会17日发布的一项新报告说明,人类“有史以来首次”打破了全球水循环的平衡。报告警告称,全球近30亿人口和一半以上粮食都位于干旱地区或水资源总量不稳定地区,若不采取行动,到2050年,水危机将使全球一半以上粮食生产面临风险。
10月16日至19日,来自全国各地科研机构、高校和文博单位的近500名专家学者齐聚甘肃敦煌,在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上,探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
走进阳高县华联设施农业科技示范中心,各种颜色的“太空彩椒”引人注目,形态各异的“太空南瓜”“太空蛇瓜”等令人大开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