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洋”莓果扎根中国大地
来源:开云app 发布时间:2024-10-11 02:09:56
农历十月是传统冬季的开始。“根据目前气象预测,今年大概率是个寒冬,要提早给这些宝贝儿做好越冬防寒措施。”
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江苏省现代农业特色果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李维林口中的“宝贝儿”,是苗圃里一株株正在生长的蓝莓和黑莓。
虽然如今它们已是中国老百姓餐桌上常见的果品,但这些小小的莓果却是实实在在的“舶来品”。从最初引种国外,“边研究边谨慎推广”,到如今合计年产量超过50万吨,为了让洋“莓果”深深扎根中国大地,李维林团队付出了30余年的心血。
蓝莓和黑莓是分属杜鹃花科越橘属和蔷薇科悬钩子属的浆果类树种,在欧美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因其浆果具有独特的风味和很高的营养保健价值而享有“生命之果”的美誉,并长期在欧美占有一定的市场。
从20世纪80年代起,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园)研究团队从国外引种了优良的蓝莓和黑莓品种,并立足江苏当地自然资源开展育种、栽培、采收、加工等研究。
1994年,李维林调入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园),加入蓝莓黑莓研究团队。“那时我们的研究刚起步,面临的首个难题就是要给这些洋果子找到适宜落脚的家。”
首先是土地,蓝莓喜酸,园地选择对土壤条件要求比较高。通过对江苏本省自然资源环境进行的实地调研,课题组选择在位于南京溧水的丘陵岗地进行试种和区域性试验。
其次要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确定适栽品种。不同品种的需冷量、抗寒性、耐旱性等不同,各类型品种的特性差异也很大。经过20多年的试种、区域试验和生产性试验,团队陆续筛选出粉蓝、园蓝、灿烂、顶峰、杰兔、巴尔德温、巨蓝等7个兔眼蓝莓品种,以及奥尼尔、薄雾、莱克西等3个高丛蓝莓品种,在江苏丘陵等地推广,目前栽培面积约8万亩左右,产量3万~5万吨。
从最初零星的尝试性栽培,到如今种植范围遍及全国27个省区市,我国慢慢的变成了全球58个蓝莓生产国中的主要贡献国之一。“但到目前为止,我们的主栽品种均是从国外引入的。”李维林坦言。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外培育的蓝莓和黑莓新品种超过 85%申请了专利保护,这极大地限制了我国蓝莓黑莓良种的引进和使用。“必须加快选育我们自己的新品种!”
然而,良种选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李维林和团队自主选育的寨选、中植等系列蓝莓、黑莓新品种已经持续跟进了近30年。近10年来,团队在溧水石头寨种植基地先后进行了小试、品种比较试验和规模化生产栽培。结果显示,寨选品系蓝莓在南京地区的适应性佳,综合表现为早熟、丰产、质优,是进一步选育蓝莓优良新品种的良好材料。8个中植系列蓝莓、黑莓新品种也获得了国家植物新品种权。
培育出的新品种最终要接受市场的选择。“哪怕我们自主选育的品种在品相上与国外品种看起来差不多,但是想要老百姓接受并选择,还需要一段时间。”即便如此,李维林依然坚持源头创新是自己和团队的努力方向,“我们不仅要打破垄断,更要迈向高端”。
目前,李维林团队已经在溧水白马国家农高区内建立了蓝莓黑莓树莓种质资源圃,引种保存蓝莓品种(系)96个,其中国外引进品种90个、自主选育品系6个;收集保存黑莓树莓品种、品系、株系72个,其中国外引进黑莓品种19个、树莓品种15个、自主选育品种4个,品系6个,株系28个。
随着人们对蓝莓、黑莓认识的不断加深,“洋”莓果逐渐在中国落户安家,并由“小果子”发展成为“大产业”。
李维林团队调研走访后发现,目前相关公司制作的加工产品以速冻果、果汁、果酱等低端产品为主,技术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要逐步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助力百姓致富、乡村振兴的大产业,必须要开展商品性产品化技术开发,研制功能性、附加值高的深加工产品。
2017年,李维林调入南京林业大学工作。他充分的利用学校“双一流”学科优势,进一步整合团队资源,着眼蓝莓、黑莓中的功能成分,研究其提制技术和产品化技术,助力企业开发高的附加价值深加工产品。
经过前期研究,团队发现蓝莓、黑莓加工果渣中含有大量的花色苷,而黑莓中的生育酚几乎全部存在于占果渣重量80%左右的种子中,而这些以往就是随意弃置或简易地处理用做肥料。
面对这种巨大的浪费,李维林带领团队尝试从蓝莓、黑莓加工果渣中提制食用色素、高纯度花青素及种子油、天然维生素E,不仅实现了蓝莓、黑莓最大资源化利用,还能够大大减少甚至消除果渣弃置导致的环境污染,“让果农们既保生态又富口袋,一举两得”。
“一棵蓝莓树种下去,收益是30~50年,这是个一次性投入、长期收益的项目。”为了让这片“长期收益”的致富林深深扎根,李维林带领团队在产种供销全产业链上的各个细节奋力攻关,做好产业技术支撑的同时补齐短板。“不仅要让洋莓果在中国安家,还要让它成为中国老百姓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