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凯发k8官方网站登录:
接收站储罐内的液化天然气,通过特定工艺流程升温,变成气体后再经管道输送至千家万户,满足公司制作与家庭日常生活的用气需求……
作为广东能源集团打造“惠州天然气产业链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的核心枢纽工程之一,惠州LNG接收站外输管道全长116公里,总投资超20亿元,起于惠州LNG接收站,途经亚婆角分输清管站,终至大亚湾石化区与惠州新材料产业园。
自2024年1月、9月分段投产以来,该管道日均输气量超300万立方米,为管道沿线地区城镇和乡村居民及工商用户更好的提供稳定清洁能源,有力支撑区域能源安全,助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迈向更高质量。
对惠州这座“万亿级工业大市”而言,布局和应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无疑是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
惠州市能源和重点项目局相关负责的人介绍,惠州接连布局了一系列天然气项目,如惠州LNG接收站一期项目于2024年9月29日首船国际LNG外轮进港靠岸,标志着天然气国际贸易正式开展,进入全面投产运营阶段。继2024年国能惠州电厂二期、大亚湾石化区综合能源站投产后,2025年大唐博罗、华电东江热电联产项目全面投产,惠州新材料产业园热电冷联产项目也于8月28日全面开工。
广东能源集团在惠天然气产业链一体化项目船舶正在卸天然气。惠州日报记者李松权 摄
——水电方面,中洞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全方面开展施工建设,项目地下厂房、主变室、尾闸室开挖支护已全部完成,转入机电安装阶段。
——海上风电方面,中广核惠州港口10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项目已于2023年全容量并网,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项目全面建成投产。
——光伏方面,截至2025年9月底,惠州建成集中式光伏103.6万千瓦、分布式光伏342.9万千瓦。分布式光伏全方面覆盖各县(区)。
值得关注的是,在核电方面,惠州还将迎来千亿级的清洁能源“国之重器”——太平岭核电厂一期工程的投产。
太平岭核电厂项目共规划建设6台华龙融合三代核电技术机组,总投资1200多亿元。项目方透露,预计今明两年将迎来一期工程两台机组的投产,二期工程将全方面进入施工建设阶段。
6台机组全部建成后,每年可外输清洁电力超500亿千瓦时,每年产生的环保效益相当于造林近11.3万公顷,将为落实国家“双碳”目标、优化粤港澳大湾区能源结构、服务地方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今年7月,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投产仪式顺利举行。这是国家重大外资项目,惠州为项目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清洁能源供应。
大亚湾石化区综合能源站肩负着为美孚项目吹扫试车及投产供应超高压蒸汽的关键使命,惠州市能源和重点项目局按照匹配美孚项目建设进度的要求,将综合能源站的建设放在首位,全方位协调推进。
面对原供气方案中惠州LNG接收站投产时间无法匹配的难题,惠州创新提出将惠州LNG接收站外输管道与国家管网集团广东省管网惠州—海丰干线在惠东县白花镇接驳的解决方案,开辟供气新通道,并以“惠州速度”兑现能源保供承诺,为美孚项目提供坚实能源保障。
国能惠州电厂是大亚湾石化区核心热源点。惠州日报记者曾静妍 通讯员张超 摄
重大项目的顺利推进,离不开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与协调机制的“精准护航”。
2024年出台的《关于支持惠州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广东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增长极的意见》,是省委、省政府为惠州“量身定制”的政策大礼包,明确赋予惠州绿色低碳安全发展标杆等四大战略定位。
《惠州市打造全球石化产业高地实施方案》《惠州市打造绿色低碳安全发展标杆实施方案》等系列“施工图”随即出台,明白准确地提出,到2027年,惠州将打造行业领先水平的石化产业基地,建成省内集聚效应明显的新材料产业基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清洁能源中心。
作为推动打造绿色低碳安全发展标杆的行动纲领,《惠州市打造绿色低碳安全发展标杆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比如,打造多元、有韧性的低碳能源供给体系,全市清洁能源供应规模达1990万千瓦,占全市能源供应总规模的88%以上。新型储能产业集群产值力争达3500亿元,储能电池总产能力争达到160GWh,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挺进全国第一方阵。
在机制保障上,惠州大力完善市级重点项目建设协调机制,由市领导牵头成立服务专班,常态化加强协调调度,推动重点项目加快建设。专班按照“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机制、一抓到底”模式,每个专班安排1名分管市领导担任组长。同时,实施重大工程建设指挥调度机制,从始至终坚持以项目为抓手、以问题为导向,严格落实“日会商、周协调、月分析”工作机制,确保我市重点项目稳步推进。
面朝大海,在政策与机制的双重发力下,惠州清洁能源重点项目纷至沓来,清洁能源供应能力持续增强。
10月28日,位于惠东县的国家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AF)调试成功,实现束流全线贯通,预计今年年底开展首批科学实验并完成装置工艺验收。这是目前国际上顶级规模、指标领先的全离子加速器。
这背后,源于惠州近年来对清洁能源的布局:不仅推动单个项目落地,更促进海洋新能源产业的“全链条协同”。
在国家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大背景下,惠州立足核电、气电、光伏、风电、抽水蓄能等多种能源的资源禀赋,持续优化调整能源结构,从“项目集聚”迈向“体系成型”。
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清洁能源装机规模达1345万千瓦。截至今年9月底,惠州清洁能源装机规模达1686.76万千瓦,占电源总装机规模比例由“十四五”开局的70%提高至85%。已建成新型储能项目数量约占全省的18%,已建成的用户侧储能功率和容量约占全省建成用户侧储能项目的21%。
在广东万亿级新能源产业里,“含惠量”正不断的提高。惠州肩负着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清洁能源中心的重任,一方面,中国科学院“两大科学装置”、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东江实验室)将为技术攻关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大亚湾石化区、惠州新材料产业园等产业平台为新能源项目提供配套支撑,助力先进核能、海上风电、海洋储能等领域核心技术突破。
“我市统筹推进‘风光核气(储)一体化’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发展体系建设,以清洁电力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将直接减少大湾区范围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效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惠州市能源和重点项目局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惠州清洁能源项目的持续推进,将有力支撑产业优化升级。
当前,惠州正坚定打造更具核心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石化能源新材料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逐步扩大了清洁能源需求,形成“产业升级—能源需求加大—清洁能源发展”的良性循环。随着LNG接收站、太平岭核电等项目的推进,清洁电力与能源原料正持续供应给石化、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惠州正以海洋为纽带,将4520平方公里海域的资源禀赋,转化为绿色发展的竞争优势。能预见,这座“能源大市”将持续为大湾区绿色低碳发展注入新动能,在“向海而兴、向绿而行”的道路上,书写更多关于清洁能源与海洋经济的新篇章。
太平岭核电项目核岛整体的结构浇筑作业有条不紊地进行。惠州日报记者洪鹊儿 摄
惠州海洋新能源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首先源于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惠州拥有4520平方公里海域,为规模化发展海上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产业及配套产业提供了天然基础。
中国城市专家网研究院院长、国家高端智库CDI资深研究员宋丁建议,坚持陆海并进、陆海统筹理念,用好自身优越的自然资源禀赋,逐步优化空间布局。比如,以惠东县稔平半岛为核心区域,发展沿海清洁能源经济带,构建集研发、制造、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空间格局。通过“丰”字交通主框架串联沿线产业节点,推动沿海经济带清洁能源产业集群化、链条化发展。
作为“万亿工业大市”,惠州拥有大亚湾石化区、惠州新材料产业园等产业平台,为海洋新能源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产业配套。
宋丁认为,惠州发展海洋新能源产业,要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和能源市场需求,与现有产业基础形成协同效应,深化产业跨界融合,延伸高的附加价值链条,实现发展能级跃升。同时,依托中国科学院“两大科学装置”与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东江实验室),攻关先进核能、海上风电、海洋储能等领域,积极抢占技术制高点,形成核心技术优势。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