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中山大学坪石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访谈报告_开云app买球安全-开云体育网页版入口

对中山大学坪石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访谈报告

来源:开云app    发布时间:2024-08-31 12:00:12

  为延续中华教育之“火种”,上世纪四十年代,华南众多院校纷纷内迁至韶关坪石,“坪石”因此承载了众多师生在艰难岁月中的求学之路、救国之路。今天,借助南粤古驿道活化行动,通过修复串联一系列遗迹遗址,复原那时点点滴滴的珍贵记忆,华南教育圣地坪石将成为南粤研学游的新契机。

  历史不会被忘记,华南众多院校的师生同样不应该忘记那段不平凡的岁月。活化坪石教育圣地需要更广大人士参与其间,共同致力坪石教育圣地研学游的建设,这既是回报当地村民当年帮助内迁师生的滴水之恩、更是助推广东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新思路。

  为此愿景,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在2018年和2019年分别组织了两次坪石社会实践活动,积极为“华南教育历史坪石研学基地”的项目建设、坪石历史遗迹保护开发和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实地调研信息、及学术文化支持。下为“对中山大学坪石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访谈报告”,从中可以读出中大师生对于活化坪石教育圣地的热情和赤诚。

  2018年和2019年的夏天,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校区)组织本科学生赴韶关乐昌市坪石镇参与文化寻根和社会调研活动,两次活动的主题分别为“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家国情怀”以及“重走峥嵘坪石路,缅怀赤色丹霞梦”。广东省政府部署、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建设的坪石研学基地项目已经全面展开工作,中山大学此两次活动的主题和内容契合该基地项目建设精神。因此,以学生作为使用者和参与者的方面出发,明白他们的期望、收获,以及在当地活动中的实际感受,以期为基地项目建设、当地古村古镇活化利用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一)主要内容:活动以寻访抗战期间中山大学在坪石镇的办学历史为主线,以坪石历史遗迹保护开发和地域乡村振兴工作为主题,开展服务调研活动,深入基层村镇,与当地政府合作开展支教、帮扶和社会民情调研,以及历史背景和文化宣传等活动。

  大多数同学对坪石并不了解,但是在活动开始之前进行了资料收集工作,包括收集坪石的历史、人文、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现状等信息,并汇编成资料手册,为活动的开展提供相关依据和支持。

  由于报名参与活动的不少同学成长在城市中,因此能有机会亲身下乡体验生活,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是很着迷的暑假活动。此外,同学们也希望能游赏当地丹霞地貌等自然风光。

  同学们期待与当地居民深入接触,特别是因为在出发活动前进行了资料信息收集,在活动中也抱着“验证”这些资料与当地实际发展现状的心态。

  中山大学坪石办学时期的历史是本次活动的主要线索之一,同学们也期望看到和那段历史相关的遗迹、遗物,通过实地探访和接触,获得更鲜活的认识。

  也有同学是带着问题出发的——“我的心中萦绕着对于在小地域进行田野调查的疑惑。一种原因是意义上的,我们习惯于关注天下扬名的古都、战略重地、经济特区,一个看似不出名的小地方能够挖掘出什么样的考察价值?另一方面,要在短时间内了解一个陌生的地方,难度实在不小,又该采用什么样的调查方式?”

  多位同学反映,与当地人的接触,包括闲聊、访谈和问卷调查,探访当地人家庭和工作,是他们喜欢的活动形式。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入手,进一步探索当地风土人情,了解居民生活和地区发展现状。

  也有同学提及喜欢参观形式的活动,包括实地观察、听讲解,可以有独立思考的机会。

  “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实地调研,象牙塔中的学子看到了没落乡村的真实景象,老龄化、劳动力流失、经济发展的困境、社会保障和教育资源的不平衡、社会下层劳动者的艰辛与挣扎……其中,特别是拜访当地贫困户的见闻给同学们带来非常大的触动。

  有同学在总结中说:“尽管坪石对我来说,在这次考察之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在慢慢走近坪石的过程中,我逐渐生发出单纯而真挚的牵挂之心。不是作为一个外来的冷静观察者,而是尝试着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在为这里着想的一个建设者的角色。我惊奇、感动于在这里收获的美好,也对这里的不足和困难感到同情、关切,希望尽自己微薄的所能,为这里多出一点主意。可以说,我更加理解了‘家国情怀’、‘为人民服务’的心境吧。”

  探访文物古迹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通过“进庙读碑”的研究方法解读当地历史。还有同学提及,曾经在路上偶然发现一块被当地人铺路用的石碑,浸水之后隐约解读出是重修码头捐款的碑文,成为历史系田野实习中令人难忘的经历。在2019年的活动中,老师请来了古文献研究的专家为我们讲述解答碑拓方法,让同学们感觉到很有趣。

  历史建筑给同学们带来鲜活的“历史感”。有同学记叙:“宗庙祠堂大多上了年代,有了种种破败之感,记得在三星坪村的午后,和文涛师兄、润武一起去村里的祠堂,祠堂上破败的朽木青斑痕痕,午后的阳光泻下,尘埃在光里缓缓沉浮,残垣上蜘蛛网随微风慢慢浮动,仿佛空间都静止、凝固了一般。站在高大的祠堂面前,那种年代感是书本上很难感受到的。我认为,除了确定的历史知识外,那种感性的、捉摸不定的历史感也很重要,这种看不见的历史感虽然无可言明,也确是一个人历史综合素养的关键一环,而这种当地考验查证,可能没办法习得丰富而系统的知识,却是着实能提高我们历史感的一种活动。”

  在活动中,很多同学提及当地遗留的历史建筑让他们感到震撼。如塘口古村中气势宏大的朱氏祠堂和徽派风格的老屋,依稀显露出辉煌的历史和宗族文化。曾经分布有楚南会馆、广同会馆、豫章会馆、福建会馆等商会旧址的坪石老街,在2006年的大洪水肆虐中遭到惨重破坏,令同学们感到遗憾。

  2019年的活动中,同学们爬了丹霞山,欣赏了摩崖石刻,在游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也增长了见闻。当地的生态农业项目也令同学们记忆犹新,特别是参观农庄、品尝鲜果、与农庄主人对谈创业经历,为同学们探寻发展地方经济的目的提供了思路,同时也是一次难忘的美食体验。

  这部分反馈集中于活动组织方面,如活动对接和时间安排,特别是对大家比较看重的调查问卷活动,准备不够充分,展开时间不足。而这部分内容本来非常能体现此次活动的价值,希望能吸取经验教训,在以后的活动中能做到更好。

  学校租用巴士统一带同学到坪石参加活动,但同学也提及有些地方路况并不理想,十分颠簸,但绝大多数都是可以通行的。此次活动学生中有专门的后勤小组,进行住宿和餐饮的安排工作,总体来说,当地条件也能够完全满足同学们的后勤需要。

  同学反映,当地对师生的来访表现得十分热情,尽力安排当地各方人士接洽。根据2018年度的学生反馈,一开始当地对此类接待活动是有犹疑的,但是随着接触,能体会到师生并非单纯来旅游观光,而是切实抱着为当地做出贡献的心态来开展活动的,因此也能敞开心扉,2019年度的活动由此进行得比较顺利,得到了当地的尽力配合。

  (九)如果将来这里建设成一个供师生使用的研学基地,你觉得应该重点利用当地哪方面资源,方便师生展开什么样的活动?

  就历史系的角度而言,“最应该重点利用的还是当地的古村落资源,开展相关的探究调研活动。坪石地处粤湘赣交界,自古便是交通要道,而且是革命老区,周边古村落的古建筑、人文历史资源丰富,却还远未得到充分开发,能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资源来源地和专业技能的练习场。”此外还可以开展当地村落村史、族谱研究,以及当地的河运历史研究等方面。

  很多同学提及也应将当地自然风光、特色农业与文化遗产资源相结合,丰富研学体验。

  (一)在这次活动中,坪石遗留的历史建筑和古村风貌带给同学们很多震撼和意外之喜,但由于其保护利用不足、价值阐释不清,遗产资源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也是同学们最为遗憾的部分。坪石的旅游业曾经依靠漂流项目有过发展,但是由于乐昌峡水利工程的影响,这项旅游项目无法继续开展,当地旅游业也一蹶不振。回溯历史,放眼当下,坪石最有价值的旅游资源来自于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蜿蜒武水沿岸、地处三省交界,坪石自古是联通中原与岭南的重要枢纽,在地理、经济和人文交流中都扮演过重要角色。这个商埠古镇在清代繁华一时,物流如云、商船丛集,而抗战烽火年代,由于时局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又曾短暂成为政治与文化的中心。坪石有太多故事可以讲述,如今虽然许多见证历史的遗物已不复存在,但遗留下来的部分仍蕴含丰富线索留待深挖。坪石为历史研究提供了素材,包括史地、经济、政治、文化、抗战和教育等方面,还可为人类学展开宗族文化、城镇变迁、乡村振兴等课题研究提供田野调查的场。通过打造研学基地,这些资源未来可广泛为学术研究所用,服务于研究机构和高校师生,更可服务于有志于探究历史的社会公众,而研究的成果又可以反哺坪石地方的振兴,讲好地区故事,重树地区文化形象,并带来经济发展的提振。

  (二)同学们在实地调研中观察到,当地仍留有传统宗族文化,只是由于城市经济发展,以及村落的空心化、老龄化,宗族文化已经很稀薄,村子呈现萧条、寂静的态势。在与当地群众的访谈和问卷中也发现,除了少数亲历者能够给大家提供口述历史,为人们还原一部分生动的旧人旧事之外,很多居民并不太了解当地历史,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并不强烈,这在外出求学,假期回家的年轻人身上尤为明显。在古村古镇的活化利用中,当地人的角色是不能缺失的,他们是当地历史、文化和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应是活化利用的主要参与力量和主要受益人。同学们的社会调研显示出,当地居民需要做一些“准备”来参与活化利用工作,包括历史知识普及,文化价值理解,文化与地方振兴的关联等等,这些教育和帮扶的工作是能够最终靠研学基地这个“联络站”来实现的。同学们在此两次社会活动中对深入接触当地群众表现出相当浓厚的兴趣,并开展了支教活动,他们具备这样的意愿和能力。而通过此类社会实践活动,研学基地就不仅是学生单方面学习的场所,而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贡献知识技能,回馈当地社会的平台。师生与当地通过研学基地,形成互利互助的关系,一同推动当地的活化利用。

  (三)中山大学的此次活动仿佛一场跨越时空的相逢——相隔70多年,两代中大学子做的是相同的事——走出象牙塔,为家国、为民生而奔走调研。在坪石办学的年代,中山大学的学子在课堂之外行走于岭南大地,为国家抵抗外侮、提高知识技术水平、改善国民生活贡献知识。今天的中大学子走访乡村、深入群众、力求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推动地方复兴出谋献策,虽然还显稚嫩,但已然是对坪石精神的星火传承。“重走学长的路”,也许可当作坪石研学基地的一个活动主题,既是对先辈的致敬,也是当今学子展现时代精神,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