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元到30多万元的“翻身仗”——广西武鸣乡村走访见闻
来源:开云app 发布时间:2024-10-29 13:11:09
冬日一早,年近六旬的壮族老汉黄凤元便开着农用三轮车出了门。新年已至,自家的十余亩沃柑也进入上市季,老黄一个人摘果打包,动作麻利。
“眼下行情不错,一公斤沃柑能卖六七元。”家住广西南宁市武鸣区太平镇庆乐村的黄凤元是村里265户脱贫户之一,前几年种下的“脱贫果”如今已成为他家稳定的收入来源。“平均下来,一年卖果收入大约有6万多元,靠着种果,家里盖了新房。”老黄笑着说。
有着1175户人家的庆乐村曾是个贫困村,过去村里主要种植木薯、甘蔗等传统作物,收入有限,大量村民选择外出务工。“2015年,全村1.8万亩左右的耕地,大约有1.5万亩都流转出去了,发展基础薄弱。”庆乐村党总支书记黄谦说。
缺人少地曾是不少西部村屯发展面临的实际困境,更让黄谦等人为难的是,彼时全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还是一片空白。“现在我们已打了‘翻身仗’了,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0.4万元。”黄谦翻开笔记本聊起村里的收入账。
在村部所在地,记者见到了庆乐村“振兴账本”中的重要一项——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车间主要是做木制衣架粗加工,吸纳了30多名村民就近务工,人均月工资1500元以上。”黄谦介绍,负责扶贫车间运营的企业每年还会缴纳场地租金2.4万元,租金归村集体经济所有。
黄谦和记者说,在打造扶贫车间的同时,当地将增收“大头”瞄准沃柑种植。“2012年武鸣引进沃柑探索规模化种植,看到其他村发展状况不错,我们村‘两委’牵头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引进农业企业,目前全村种植培养面积从最初的几百亩已扩至2万多亩,每亩平均产量三四千公斤,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增收20多万元。”
跟随村“两委”干部来到庆乐村太山沃柑标准化基地,600多亩沃柑一派丰收景象,橙黄的果子挂满枝头,基地路网四通八达。“我们加工厂就建在田间地头,还设有5个冷库,本地沃柑可以就近清洗、装车,销往全国各地。高峰期,我们厂一天加工量达15万公斤。”一家水果加工公司负责人黄政说。
水肥一体化、自动化分拣、标准化加工……庆乐村的“振兴账本”不仅记录着村民、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增长,也有乡村基础设施的改善。“随着乡村振兴不断推进,居民用电、农业用电需求快速攀升,我们加大了农村电网改造力度,增加线路,新建及改造配变电设备,保障电力需求。”南方电网广西南宁武鸣供电局双桥供电所党支部书记黄建敏说,仅太平镇,2021年农业用电量就突破110万千瓦时,较2015年翻了几番。
“目前,沃柑产业带动全村户均增收近4万元,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超过35万元。”黄谦盘算着新一年的产业规划,“2022年村里计划做大水果产业,打造沃柑、火龙果、香蕉等多样化种植示范区,并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探索发展红色旅游。”
据日前召开的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消息:围绕建设农业强国战略需求,我国将谋划设立一批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建设一批农业科学实验站和数据中心,全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抓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新兴清洁能源,为光伏行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近日,北京大学联合国内外多个研究组,提出高密勒指数晶面相干生长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的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24日,国家航天局在北京举办实践十九号卫星载荷交付仪式。此次交付的实践十九号卫星搭载载荷包括主粮作物、经济作物、微生物航天育种载荷以及空间技术试验载荷等二十大类。
“1公斤DNA便可以装下全世界数据。”日前,北京大学张成、钱珑联合研究团队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并行“印刷”DNA存储策略,成功将信息打印在DNA分子之上,犹如在白纸上批量印刷信息。
日前,国仪量子发布全球首个AI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该系列新产品不仅具备AI功能,还将关键核心指标——信噪比提至全球顶配水平的10000:1,取得顺磁共振波谱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一项研究表明,自2001年以来,全球由森林火灾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了60%。相关研究10月17日发表于《科学》。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下称“规划”)。规划提出了中国有望取得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趋势。其中,在“宜居行星”主题中,太阳系考古、地外生命探寻等优先发展趋势备受关注。
免疫检查点阻断(ICB)是一种重要的癌症疗法,遗憾的是,该疗法应答率偏低——对少数产生应答的患者疗效显著,对大部分患者却难以奏效。因此,怎么样提高ICB治疗应答率成为癌症治疗的一个关键问题。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臧渡洋团队成功制备出地球上最“长寿”气泡,在声悬浮条件下气泡保持时间可达23分36秒,且在被直径0.8毫米的热铜针穿透时,悬浮气泡仍能保持不破裂。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理化所”)发布了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科研人员以地球玄武岩为原料模拟火星壤,并通过熔融拉丝技术,将其制备成连续模拟火星壤纤维。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未来人类有望就地取材,建设火星基地。相关研究论文于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交叉科学》。
10月23日是今年的霜降节气。有人会问,“霜降”的霜从哪里“降”?是像雨和雪一样从天上降下来吗?二十四节气中,霜降与白露、寒露等都反映了气温下降带来的变化,露和霜又有什么区别?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研究员詹海刚团队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研究员冯明等合作,首次从全球尺度上揭示了涡旋在驱动海洋次表层热浪/冷浪事件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涡旋会放大全球变暖对次表层极端温度的影响,加剧强热浪/冷浪的发生。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银线秒,就可以把青海的绿色能源输送到1500多公里之外的河南;一秒的输电量足够一个家庭使用两年……这就是神奇的特高压输电工程。
随着科幻氛围日渐浓厚,我国科幻创作队伍和读者队伍都在迅猛增长,科幻作家的创作热情高涨,中国必将成为科幻文学创作的热土。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规划部署了我国在空间科学研究领域拟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了解到,由该院孵化的中科永安(安徽)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新一代智能化环保型压缩空气泡沫高效灭火技术工程化研发项目,近日通过安徽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工程化研发项目验收。该技术通过优化泡沫生成与喷射系统,可应用于各类复杂火灾场景中高效灭火,尤其对锂电池灭火具有非常明显效果。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以下简称港城大)成功研发出新型器件结构,可大幅度的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效率,并简化生产工序、减少相关成本。研究显示,团队在改善二氧化锡层的氧空位缺陷后,器件的能源转化效率已超25%。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首个暗能量射电探测实验项目——天籁实验阵列,成功被平方公里阵(SKA)大射电天文台组织认证为SKA探路者项目,将为SKA提供新的科学探索机遇。
科研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